pg电子象财神2
  • 首页
  • pg电子象财神2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新闻动态

    再失败的人生也可以成为一场盛大的美食之旅!苏轼生活艺术!二话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8-16 21:23    点击次数:149

    2024-11-06 11:45·大成国学堂以古为师,悉心交流!敬请关注收藏“大成国学堂”!

    (续上)

    在黄州时,他发现一种油果子香酥至极,问主人其名为何,主人言无名,他便欣然为之命名 “为甚酥”,并赋诗一首:“野饮花前百事无,腰间唯系一葫芦。已倾潘子错著水,更觅君家为甚酥。”(《为甚酥诗》)黄州的猪肉尤为廉价,让 “可使食无肉,不可使居无竹。无肉令人瘦,无竹令人俗”(《於潜僧绿筠轩》)的苏轼得以尽情享用,并情不自禁作一首《猪肉颂》:“洗净锅,少著水,柴头罨烟焰不起。待他自熟莫催他,火候足时他自美。黄州好猪肉,价贱如泥土。富者不肯吃,贫者不解煮。早晨起来打两碗,饱得自家君莫管。”

    图片

    为何富者不肯食猪肉?或许是数量过多,富者食之不尽,并非不肯食。为何贫者不解煮?大抵是言当地加工猪肉之法欠佳,未做出猪肉的美味。于此,苏轼简略陈述了猪肉的加工:少放水,以慢火炖,只要火候足够,肉质自会鲜美。在这简单的猪肉加工之法背后想必还暗藏着一些技巧,诸如怎样放置佐料,如何调味等等。苏轼将发现美食、制作美食、享用美食视作乐趣,试图从中探寻生活的意义。

    图片

    于儋州、惠州之时,乃是苏轼最为困窘的日子,然而他仍旧未曾停止对美食的探寻。在儋州,“五日一见花猪肉,十日一遇黄鸡粥。土人顿顿食薯芋,荐以熏鼠烧蝙蝠”。(《闻子由瘦》)苏轼题下自注:“儋耳至难得肉食。” 于儋州,欲食一顿肉甚为艰难。不知苏轼是否习惯熏鼠与烧蝙蝠的味道,其后,他对这两种菜肴便再无更多描绘。当地人定然是常常食用的,不然也不会向他推荐。或许食用熏鼠和烧蝙蝠乃当地风俗,或许是为弥补花猪肉和黄鸡的匮乏。“顿顿食薯芋” 不单是土人,苏轼亦如此,足见日子着实艰难。

    图片

    苏轼亦著有一组《纵笔》诗,同样刻画生活之艰苦:“北船不到米如珠,醉饱萧条半月无。明日东家当祭灶,只鸡斗酒定膰吾。”(《纵笔三首・其三》)彼时,海南岛或许不产米,抑或即便产米亦无法满足需求,需自北方运输。米似珍珠般珍贵,因海峡风浪过大,船难以通行,故而已然半月,苏轼毫无醉饱之感。幸得明日东家要祭灶,会有酒饮,亦会有鸡食。此种对美食的渴盼并非品味、欣赏,实乃为解饥馁。在儋州,他创作诸多和陶诗,表明那时他的境遇与陶渊明归田后挨饿、乞食相仿。

    图片

    在惠州亦大致相同。尽管苏轼于惠州有过美食的满足:“罗浮山下四时春,卢橘杨梅次第新。日啖荔支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。”(《食荔支二首》之二)那是赶上了时节。实则,“日啖荔枝(支)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 饱含着辛酸。只因一次食物的满足,便甘愿舍弃祖籍,长久做一个外乡人,此不符人之情感逻辑。更何况,“日啖荔枝三百颗” 根本无法实现,因荔枝仅在农历的五六月份上市,过了此两月,便只能待来年。

    图片

    苏轼于惠州生活的艰难亦可从他对藤菜的描绘中窥得:“丰湖有藤菜,似可敌蒪羹。”(《新年五首》其三)“藤菜” 乃是一种叶片厚实、碧绿的菜,亦称木耳菜,食用确有滑腻之感,但其怎比得上吴中的蒪羹呢?此诗的创作背景乃是将近年关时苏轼游览丰湖,行得有些饥饿,随意寻个地方进食,于是品尝到了这道农家菜。大抵正因饥饿,才将藤菜吃出吴中美食蒪羹的滋味。

    图片

    由此观之,苏轼对美食的描绘与追求,与其生活体验紧密相连。他追求美食并非为了享乐,而是为了生存。或许有些所谓的美食味道未必甚美,然因饥饿之故,它们亦被视作一种美味,正所谓饥不择食。此既是对美食的品味,亦是对人生的品味。

    图片

    二有味的人间最值得

    味美乃是美食的核心要素。于美学领域,常以 “味” 来论说美,使 “味” 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关键范畴。

    早在先秦时期,老子便言 “味无味”,他将 “无味” 视作一种味,且是最为高级的味。最为高尚的审美趣味便是能够品味 “无味”。其后,陆机言 “缺大羹之遗味”(《陆柬之文赋全卷》),钟嵘倡导五言诗应具 “滋味”(《诗品》),司空图说味在 “咸酸之外”(《与李生论诗书》)等,皆在宣扬 “味”。

    图片

    一种食物,倘若味道欠佳,是断不能称之为美食的。故而,苏轼所记述的所有美食皆味美。然而,“凡物皆有可观”。由于地域差异颇大,致使美食的风味各异。正如司空图所言:“江岭之南,凡足资以适口者,若醯,非不酸也,止于酸而已;若鹾,非不咸也,止于咸而已。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,知其咸酸之外,醇美者有所乏耳。彼江岭之人,习之而不辨也,宜哉。”(《与李生论诗书》)

    图片

    一人长期居于一地,仅习惯此地之风味,必然影响其对美味的判断。然而,苏轼四处游历,早已习惯南北风味之差异,针对不同地域的不同美食,记述的重点亦不同。故而,他时而渲染味美,时而渲染形美,时而渲染制作之精美。对味美的渲染时而直接,时而隐晦,无论直接还是隐晦,皆令人垂涎三尺,难以忘怀。

    图片

    《苏轼尺牍墨迹合集卷》里曾写过诸多味美的水果,如柑橘、荔枝、龙眼等,皆令人难以忘却。他于黄州时曾作一首诗《食甘》,描绘黄州的柑橘:“露叶霜枝剪寒碧,金叶玉盘破芳辛。清泉蔌蔌先流齿,香雾霏霏欲噀人。” 并用相似的言辞描绘吴中的橘之味美:“香雾噀人惊半破,清泉流齿怯初尝。吴姬三日手犹香。”(《浣溪沙・咏橘》)此词约作于他途经吴中(京口、常州、苏州)之时,从 “吴姬” 一词可判定。此种橘子汁水丰富,咬上一口汁水四溅,清泉流齿,那般感受难以用言语表述。苏轼形容此橘子尤为香甜,香甜至何种程度?“吴姬三日手犹香”。拿过橘子的吴中美女三日之后手上依旧留存着橘子的香味。我们不知现今的苏南是否还有此种橘子,若有,其名为何。

    图片

    在惠州时,苏轼对惠州的荔枝津津乐道。他写荔枝味美,未直接形容,仅言 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。因着荔枝,他甘愿常住岭南,做一名岭南人。

    何种美味具如此之大的魅力?上文提及,苏轼此句诗蕴含心酸,带着苦涩,那是联系其生活遭遇而言。实则,此句诗亦饱含着苏轼的风趣,他确是在称赞岭南佳果,慨叹这一大自然的恩赐。其后,他至廉州(今属广西),食了当地所产的龙眼,即刻心花怒放。那般美味,以至于他写诗称赞都不顾及诗题的含蓄了。《廉州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支》描绘廉州的龙眼味美:

    龙眼与荔支,异出同父祖。

    端如甘与橘,未易相可否。

    异哉西海滨,琪树罗玄圃。

    累累似桃李,一一流膏乳。

    图片

    荔枝(支)与龙眼,皆为岭南之产物。它们原本归为一类,恰似柑与橘一般。通常而言,荔枝汁水丰富,而龙眼汁水较少。惠州亦产龙眼,想必苏轼在惠州时定然食用过当地的龙眼,然而他并未如赞美荔枝那般称赞龙眼,这表明惠州的龙眼不够美味。但廉州的龙眼却有所不同,其汁水充盈、味美绝伦,质味殊绝,更胜荔枝一筹。苏轼形容廉州龙眼汁水丰富,“一一流膏乳”。此乃对廉州龙眼的真切描绘,更是赞誉有加。如膏乳般甜美,如此美味的龙眼,世间罕见,着实是其他地方的龙眼难以比肩的,正如诗题所云,是 “可敌荔支(枝)” 的,因而,苏轼以 “质味殊绝” 予以评价。

    图片

    美食之味美,不仅与食材紧密相关,亦离不开独特的加工之法。即便再好的食材,倘若不尊重其质地、特性,随意放入水中煮,投入油锅中炸,断不可能烹制出美味,必须采用特定的加工方式。苏轼书写地域美食,自然会涉及当地的加工与食用习惯,有时观其所述看似简单、粗率,如烹制黄州猪肉,“洗净锅,少著水,柴头罨烟焰不起。待他自熟莫催他,火候足时他自美”。

    (鸣谢李健先生的爱苏浓情!待续)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我们将《陆柬之文赋全卷》、《苏轼尺牍墨迹合集卷》精确复制,作为极其重要的“法帖3.0”藏本以飨书友!请注意,“法帖3.0”出品是原汁原味、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,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!

    欲购专业级《陆柬之文赋全卷》、《苏轼尺牍墨迹合集卷》超清复制件的书友,可点击下面商品卡,品鉴与激赏!

  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    Powered by pg电子象财神2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